2008年6月23日星期一

北京地下铁

时光如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我这个内蒙古非农户口的中国公民已经在北京这所国际大都市暂住了六年之久了,虽有居住产权房产一间,但也列在社区针对北京户口种种服务之外。工作地点是转战南北,南到玉泉营、北到安慧里、东到现代城、西到苏州桥,工作期间也是过大于功,没能为北京的发展贡献多少力量,仅为北京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点点微薄的个人所得税。长期的学习生涯,让我在义务教育中生长、在高中生涯成长、在大学时期成熟,进而在社会工作中做好一个国民应有的行为义务,不再有梦想、理想和幻想,值得庆幸的是我还残存着一些思想。话题扯远了,说说现如今高速发展的北京,打工族每天工作开始的第一战--交通。

本人每天的第一战正是北京地下铁。说起这地下铁呀,那就要从最直接的亲身感受来说了,指的就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和直觉六大感觉。

视觉

众所周之,地铁现在的亲民政策价格平民化是无论地铁你怎么做,就算你有兴趣坐遍所有线路--那也只需2元钱人民币即可,还不快来北京感受这超划算的北京地铁之旅呀~~可比现在北京各大景点的门票便宜多了。话说回来这地铁毕竟不是观光的地,也没有什么景色可言,就单从这2元通票来讲还真是迎合了一部分乘客的愿望。再明显不过得就是,按照里程收费才是将来地铁发展的重点,现在的2元通票和公交车的4折只不过是推广【一卡通】的手段罢了,一卡通的利润才是不可估量的,具体怎么个不可估量,小学毕业数学成绩在80分以上,持有一卡通并了解一定的购买和使用方法的人都应该能算得出来。

就这样乘坐地铁的人群从原来的所谓白领、小资,转为多元化,这一多元化可就对视觉产生了很激烈的冲击。原来坐地铁的大多为白领阶层,当然不排除也有其他偶尔光顾的各色人等,但主流还是拥有北京户口、持有地铁月票、正准备购置私家车、逢年过节的赶火车、寒假暑假的学生潮等固定人群。这一多元化怎么对视觉冲击了呢?且看现在地铁里少了往日衣冠整洁精心打扮的白领一族不说,在将地铁月票作废之后,很多人纷纷加入私家车的自驾族群。为数不多的清洁卫生之人挤在地铁里也是满腹的难言之隐,怕脏别来挤地铁呀。

放眼望去--工程安全帽、满头的头皮屑、沾满油腻的劳动服、缺乏清洗的自然头油、假名牌的服饰、车厢内的各色广告、各色广告上的各色小广告、乘务员僵硬的面部表情、一张张熟悉的肤色陌生的嘴脸。

看多了,不时觉得腹中消化物在蠕动,闭上眼睛稍事平静,多么希望睁开眼就是桃花源呀。

听觉

长时间随身听MP3导致听力明显有下降的趋势,而这不单单是因为热爱迷恋音乐的美妙,还为了躲避嘈杂的噪音。

每天饱受去往地铁路途中的地面噪音侵袭后,又进入一个又一个的噪音世界。大多数人茫然的等待车起车落,也有人不甘寂寞,时不时会听到--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愤怒、有人吵闹,还有人借用通讯设备传递着惆怅、亲密、商务和闲聊。再听听车厢内外的公共喇叭声--标准的北京报站名和粗鲁的临时过站信息交替萦绕耳边。

噪音是有定义的{噪音同【噪声】:在一定环境中不应有而有的声音。泛指嘈杂、刺耳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当然对于不了解这个定义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不存在噪音,只有随心所欲的发出声响。

嗅觉

我的嗅觉快被拥挤的车厢给破坏掉了,不刷牙的、打哈欠不捂嘴的、放屁的、狐臭的、喝酒的、使用劣质香水化妆品的、不换衣服不洗澡的、早饭带上车的、更有甚的直接在车上享用的,真是五味俱全,让人得闻而生畏。

地下本来就是难通风的空间,车厢内更是密不透风,可以想象如遇恶臭必全盘接受,无躲藏之处呀。

触觉

说道触觉,记得得知欧美文化习惯中有一个公共场合保持私人距离的习惯,羡慕已久,不知恰逢奥运之年,各国旅人云集北京,在乘坐地下铁之时会有何感触,是入乡随俗呢、入乡随俗呢、还是入乡随俗呢?

要说在拥挤的情况下避免不了会有触觉,有时是各个部位与报纸的接触、有时是与大小行礼并肩齐行、还有时是与上下车的乘客擦肩而过。在这么拥挤的空间里,不知为何让我想到了一个和它极为相似的场所--迪斯科舞厅的舞池。

我不怕与人避免不了的接触,只是当接触的是极为厌恶之物时,自然还是反感躲避。避之不及只得从体内发出痛苦撕嚎的无声呐喊。

味觉
味觉还真没发挥什么作用。也庆幸没有受到乘坐地铁的摧残。

直觉

直觉告诉我北京地下铁规模虽大,但还是有落后得远不及发达国家的地方;直觉告诉我中国经济的崛起中也有远远被落在后头的领跑者;直觉告诉我要么去挤公交、去开私家车、坐地铁就要承受它的不足,象对待包办婚姻的另一半;直觉告诉我用双手创造幸福之前还是要先学会创造生存;直觉告诉我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什么作用,明天又要踏上挤地铁的征程。

每每拥挤不堪时我便闭上双眼、屏住呼吸、缩紧全身、仰头祈望,希望一种力量将我带离这个让人无法忍受的空间,恰恰这时报站声总会惊醒我短暂的沉迷,人流涌动、我又在拥挤中睁开双眼、绝望的忍耐下去......

2008年6月10日星期二

2008年6月6日星期五

迟到的《立春》-献给每一个曾经拥有梦想和依旧怀揣梦想的人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它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 ”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但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五月的最后一天,周六,《立春》这部宣传上不稳不火的电影网络下载版在清凉的下午深深的刺痛了我那麻木的“艺术”神经。 故事大概说的是对于生活、艺术、理想、生存等等不同观念的人们在同一个空间下的不同抉择,不同的生活轨迹。

故事主线是女主角--王彩玲,一个为演唱歌剧痴迷的人民教师,天赐的嗓音,在丑陋的外表下显得更加耀眼,不是很懂如何欣赏歌剧的我,在王彩玲天籁般的歌声中游弋、时而漂浮时而涌荡,故事的凝重加剧了我在歌声中的悲感,无不感叹,上天既赐之天赋,又为何让其在人间饱受无的放矢的尴尬困境,拥有是否也是一种欢喜中的悲伤呢?纵贯我泱泱大国数十亿之众人口,寻其才华横溢者甚微,绝非无天赐之人,乃世事弄人,且问姚明、刘翔等人,虽是艰苦耕耘后的丰收,可又有多少种子被埋没于荒田之中。才华横溢的种子从来就不或缺,缺的是良田沃土、细心培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纵有的一身本事又当何用。 相信已经看过《立春》的人们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不是在主线身上就是在配角身上、再者就是大环境下的芸芸众生了,呵呵,既然是讲述真实的事态,必少不了平庸与碌碌无为者,人之生死乃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生命堆积流入,有多少能浮出水面让后人叹为观止者?

“你知道我心里的感受吗?我没办法克制我个人,我厌恶我这种感觉,我厌恶,我厌恶,我厌恶我个人,你知道我的感受吗?你让我觉得,你强奸了我。”自学画家黄四宝,一身当时很“潮”的服饰,皮夹克+牛仔裤+军靴,特别是长长的足以扎起一条长长马尾的秀发。多少绘画摇滚艺术青年顶礼膜拜的神像啊!黄四宝--庸俗的名字决定了庸俗的一生,在平庸中平庸,在梦想中醒来,是真的醒来还是继续着另一个梦境呢?幻梦是真实的自我,还是那个生活中吃喝拉撒睡、为了生存奔波的生命才是真实的自我呢?数年后的黄四宝被自己内心中天使或恶魔击垮后,勇敢的面对现实,现实中他头戴头盔,墨镜护眼,“足智多谋”的苟延仅剩的躯壳。

“这下我踏实了,大家也踏实了。”最感人的一个场景是胡金泉在监狱中给王彩玲用监狱中的布鞋跳芭蕾中的立脚尖。在与现实水火不容中,他的选择无疑是悲剧性的,一直热爱芭蕾的他已经将自己的一生托付于芭蕾了,在舞蹈中那个自信的他、真实的他,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多少无奈多少惆怅。

更多的是生活中不同小人物的展现,既是真实的,又是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得毫不察觉的身旁左右,一幕幕剧情的发展,主线牵出的条条关系网,无不赞叹编剧及导演的细致入微,为麻木的现代人奉上了久违了的精神大餐,只是这时的胃口是否还能回到曾经的味觉。

可以理解迟到的《立春》,就该片多处修剪删改,也是为了给广电总局的官僚们一个交代。说《立春》迟到,是因为象这种题材的故事,应该在当时就拍出来,现在拍出来能够领悟的人已老朽,早已在社会的洪流中被同化了,对于他们只有些许的隐隐作痛,而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现在这个上映版本被删减的遍体鳞伤支离破碎,勉强将故事叙述完就已如此打动人心,可想完整版的魅力更是无法抗拒的。既赞叹《早春》晚到,又庆幸虽晚它还是来了。

早晚会来,怎么来,如何来,又是否真的来过吗?